從廟口小吃談起:看中原文化風味如何流轉至基隆與馬來西亞
講者|徐永生(2024基隆海洋文學獎得主、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講者|陳靜宜(臺菜研究與寫作者、華人飲食跨域研究者、台灣與馬來西亞飲食專欄作家)
與談人|張維真(吾然文化總監)
文|毛奇
平面攝影|毛奇、廖建華
動態攝影|廖建華
主辦單位|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執行單位|吾然文化有限公司
基隆自 1863 年正式開港後,成為世界交通要渠。位於中國沿海東南要衢,乘載貨物來往與人群移動,這座天然良港以包容的美德,承接了來自各地移民的家鄉味,讓庶民小吃文化特別精彩多元。
至今以奠濟宮為中心發展起的基隆廟口聚落,一天 24 小時都有營業的小吃店家,餵飽嘴饞與飢餓的居民與過客,全臺馳名。在第三場的講座,2024 基隆海洋文學獎的得主徐永生,以及飲食文化研究者、作家陳靜宜兩位專家,即從基隆小吃著眼,探索文化歷史,佐以踏查及文獻,帶領聽眾從基隆這些耳熟能詳的「鼎邊趖」、「咖哩麵」、「滷肉飯」,描摹出華人在亞洲地圖上的遷徙與傳承。
徐永生以《不散的筵席:基隆廟口小吃與兩岸飲食印記》獲得基隆海洋文學獎,身為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理事長的他,出生於基隆的海軍眷村,父親來自湖北,母親來自上海,是外省第二代,更是大時代族群融合的寶島一代。徐永生提醒聽眾,所謂「外省人」,在 49 年移民至台灣時,這 270 萬人,九成都是在基隆港口登陸上岸,基隆在第一線擁抱了多樣的中餐飲食。
圖說:身為基隆土生土長的「寶島一代」的徐永生老師(左),爬梳歷史與考古資料,把基隆小吃放到更大的文明脈絡之中。
他爬梳傳統羹湯、滷肉飯、雞捲與麵食與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關聯,舉河南省中原地區以及臺灣考古材料為證據,讓一碗再日常不過的美食,有了千百年的底蘊。「鼎邊趖」的鼎,有青銅
器考古依據,而溫暖美滿的羹湯料理,更是有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料理形式。「閩臺湯湯水水的料理,從福州的『鍋邊』,擴展至廈門、漳州稱『鼎邊糊』,到了臺灣基隆就是有百年歷史的『鼎邊趖』。」
徐永生老師有身在寶島,遠眺中原文化,接起千年傳承的壯志。他強調,中原文化即河洛文化,這塊中華文化的核心區域,有諸多考古挖掘出土的青銅器器物,考究器物鼎的使用方式,可知湯湯水水的菜式,一直存在於華人文化之中。說到歷史中的湯汁料理,再望向鍋氣蒸騰的基隆小吃,古今輝映,美味中有歲月的無窮餘韻。
圖說:跟隨華人在季風亞洲航線移動的軌跡,探索海外福州人、潮汕人滋味的陳靜宜老師。
圖說:陳靜宜老師比較福州吃到的「鍋邊」與基隆「鼎邊趖」的相似異同。
圖說:馬祖介壽市場「阿妹的店」鼎邊糊,特點是以魚乾、蜆熬製高湯,湯頭較稠。
陳靜宜著有一系列的台味飲食考察,跟著潮汕人、福州人在亞洲下南洋的移民路徑,探訪類型食物身世。她娓娓道來,基隆做為北部的重要港口,從基隆出發,南下到菲律賓馬尼拉、東馬來西亞、印尼巴達維亞(雅加達)、爪哇島的三寶瓏,再到泗水,再北上至香港,形成季風亞洲人群貿易以及移民的環狀線。
從清朝、日治到戰後,不同族群的人們帶著家鄉口味至基隆,福州、潮汕之味等融入日常,創造出基隆獨特的飲食樣貌。她以「咖哩」舉例,跟著潮汕人以及航線的腳步,印尼的沙嗲醬來到潮汕成為沙茶醬,到了台灣基隆,則創造出獨特既有咖哩、又有沙茶特色的咖哩沙茶炒麵。而獨到的小漢餅:咖哩餅歷史始於日治時期,推測跟日本風格咖哩傳入有關。。
「人離不開食物,食物離不開人」,陳靜宜強調,基隆是有豐富歷史沈積的城市,1626 年西班牙人來,接著荷蘭人來過,清領時期為數眾多的漳州人來到基隆,而日治時期的基隆居然有高達 4 成的居民是日本人,造成至今基隆食物有比其他城市更多的日本飲食痕跡。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帶來各地滋味,潮汕人主要在此時來到基隆,1965-1975 年代,基隆更是越戰時期的美軍造訪的亞洲港口之一,造就酒吧行業。
「基隆有很多的魚漿製品」,推測這是這座港口城市留下的屬於日本殖民時代以及潮汕料理的禮物,比如基隆特色的巨大燒賣、吉古拉與甜不辣。福州人移民的影響,人們至今熱愛紅糟鰻與紅糟肉圓,只不過,作為發酵紅糟伴隨產生的「老酒」,因為過去菸酒公賣政策影響,紅糟發酵的米麴酒只存留在居民家中廚房流通享用了,不售於市。
圖說:基隆人氣熱炒店「三姐妹餐飲店」的現炸雞捲。
講座準備了在地人氣熱炒店「三姐妹餐飲店」的雞捲小食,品嚐金黃外表下滿滿魚漿的鮮甜滋味。關於雞捲,兩位老師也有獨特見解——徐永生考證,雞捲前身為中原「菜炸」。陳靜宜在馬來西亞品嚐到由潮汕後裔製作的雞卷,也加了魚漿!從原料、手法,交相映證基隆小吃的內涵與脈絡,讓聽眾踴躍分享起自己的飲食回憶,日常小吃是最能引起共鳴的生命經驗,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