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港口 世界的基隆──400年的歷史與展望

流動的港口 世界的基隆──400年的歷史與展望

基隆,這座面海而生的城市,自古便與「流動」緊密相連。流動的是潮水,也是人群、思想、物資與歷史。早在西班牙人於 1626 年登陸和平島之前,巴賽族已循潮汐往返山海,基隆更透過福州—琉球的漁貿網絡,嵌入東亞海洋文明早期航道。

17 世紀的海圖突變──

航海技術突破開啟全球貿易新時代,基隆因地理突出與天然港灣,如同長崎、馬尼拉,甚至近代的紐約,一躍成為世界海路節點。1626 年西班牙登岸,使基隆成為臺灣首座接入大航海網絡的城市,「世界的基隆」由此奠基。

聚變與轉折──

清法戰爭的炮火、日治時期的現代化築港、戰後百萬移民的湧入,層層疊加城市記憶。港口既是起點,也是過渡;既是他方來者的第一印象,也是不斷變動的本地日常。

港口的流動性,鑄造城市性格──

進入20世紀中後期,基隆港曾經為全球第七大貨櫃港,國際委託行林立,聚集來自五大洲的船員與商旅,一度被譽為「國際人口最多元的臺灣城市」。貨物流、資訊流、人流在此交織,鍛造出韌性、包容與多語並陳的城市氣質──既是臺灣現代化的原點,也是持續對話世界的海洋國門。今日,基隆已晉升國際郵輪母港,迎接全球旅客,重新定義「流動」的層次與想像。

和平島B考古遺址解說中心──向歷史遞交的行動書

基隆的故事不止400 年。考古揭示,自新石器、鐵器時代起,原住民與在地居民長期生活於此,並以和平島為據點,與外部世界往來;隨後西班牙、荷蘭、清朝、日治層層堆疊,形成豐富文化剖面。為回應這段跨越數千年的海洋史,市府正在推進和平島B考古遺址保存與活化,興建「漂浮的文化寶藏盒」──和平島B考古遺址解說中心。館內將完整呈現多重時代層理,並保存目前臺灣最早天主教堂遺跡,結合多媒體展示、互動導覽與AR考古體驗,成為文化觀光與公共教育新基地。

解說中心亦攜手在地學校,將「基隆學」融入課程,讓下一代從小認識這座港口的過往脈絡,培養城市情感與文化自信,藉由實踐,展現對歷史的尊敬,和對未來的投資——替基隆下一段海洋敘事奠定堅實基礎。

擁抱流動性,城市才有生命;勇敢迎向他者,才能鍛造堅實的自我認同。基隆的歷史遠超過400年,但2026年是西班牙至基隆400年的時間節點,通過這個節點,我們邀請每一位基隆人、每一位臺灣人:回望與反思歷史,並從理解海洋開始,從基隆再出發,展望一個既有城市自信、海洋性格、全球視野與在地認同的下一個4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