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者與流動的港口:因為殖民,曾經在港口交會的台日韓人群
講者|任將達(水晶唱片創辦人)
與談人|詹偉雄(專職文化與社會變遷研究,旅行、登山,也寫作)
文|毛奇
平面攝影|毛奇、廖建華
動態攝影|廖建華
主辦單位|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執行單位|吾然文化有限公司
圖說:講者任將達(右)與與談人詹偉雄(左)合影。
基隆港口旁、鄰近火車站的孝三路一帶,巷弄與街道交錯錯落著委託行與報關行,咖啡店與在地人尋食的各式飲食小吃店,是真正基隆在地人心中的「美食江湖」。 第二場飲食文化系列講座,地點是基隆港濱艾克猴 The Alcohol Bar 酒吧,主題是「離散者與流動的港口」,講者是水晶唱片創辦人任將達,與談人是專職社會文化與變遷研究的詹偉雄。
艾克猴酒吧隱身於大馬路與孝二路的轉角,推開門,一整面牆豐富的威士忌收藏,以夜生活的微醺韻致包容每位來到此地、有故事的基隆人,正適合兩位閱歷豐富的熟男大叔講者——1998 年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的傳奇音樂人任將達,1986 年成立的水晶唱片,挖掘了非常有台灣特色歌手、音樂團體如伍佰、黑名單工作室和陳明章,搜集民俗音樂,包含建立原住民、那卡西、北管...等聲音資料庫,解嚴後在台灣音樂開出一片燦爛異花。
圖說:港濱孝二路的艾克猴酒吧。
任將達與基隆有很深的地緣關係,他是出生成長於正濱漁港旁「勝利巷」的在台韓國人。父親來自濟州島,1940 年代前來台灣從事漁業工作,成立了基隆韓僑小學、韓僑協會,任將達這位在日本琉球人鄰居口中「會長的兒子」在這條可以眺望港口的坡道聚落裡成長到 12 歲,至釜山讀書,國中畢業後再回到台灣升學。
圖說:水晶唱片創辦人任將達,他在正濱漁港旁的韓國人聚落出生長大。
根據任將達的回憶,曾經有 200 多位韓國人住在勝利巷,他的父親一輩,因為當時的國際情勢來到同屬日本殖民地的台灣。任將達成長、求學以及事業開展於台韓兩地之間,直到到了 60 歲後,開始回望童年身世,嘗試理解父親,才開始以老照片輔助,在勝利巷帶「消失的韓國聚落」導覽。
圖說:曾經是基隆韓國人與日本琉球人聚落的「勝利巷」,現為正濱漁港旁的中正路 656 巷。任將達攜帶老照片導覽曾經存在過的韓國人聚落。
圖說:導覽從中正路 500 號的韓國教會開始,招牌上依然保有韓文。
圖說:中正路 656 巷底的天德宮現址,是已經消失的韓僑小學。韓僑小學是任將達的父親與僑民一起於 1949 年興辦的,黑白照片中學生於空地集會,飄揚韓國國旗。
講起童年,任將達分享兩首韓國童謠,旋律真摯而略帶哀傷,「童謠、兒童文學這是在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後的殖民時期才大量出現的」,根據他的推測,這跟明治時代大量吸收西方文化,把復興民族自尊的希望放在下一代的兒童有關,在大正年間,隱喻式的敘事在韓國跟日本成為歌謠大量出現,提供從音樂的角度來詮釋殖民對於民間文化及社會,政治的影響。
圖說:專職社會文化與變遷研究的詹偉雄。
詹偉雄以文化研究的角度,描述任將達身上帶有亞洲大區域日本、韓國的混血影響,而因為父親中風病倒而缺席的父子情感對話,是否形成生涯中對於深刨在地文化的動機?缺席的韓國,在成長過程中發揮了什麼作用?
面對詹偉雄提問對於「離散」的情感,任將達更傾向用一種二戰後巨觀的視角來談海外的韓國人處境。他認為台灣當時同處於離開殖民國統治,邁向建立主體,因而台灣人溫暖地包容了他這樣的異鄉人——他戲稱只有在踢足球時,才會感受到明顯競爭。熱愛足球的任將達,甚至在與同伴運動中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台語!任將達認為,他身為濟州島人,小島人之於韓半島的情感,跟台灣人面對中國大陸(mainland)的心情,有幾分相似,這或許也是他在台灣土地生活融洽的原因吧。
圖說:三公特調與韓式泡菜。
詹偉雄提到,美國人類學者詹姆斯・克利佛 (James Clifford) 的觀點,離散是「此刻人身體在此處,但情感和回憶的對象在他方」,移居他國,人們經歷的政治生活的不平等、奮鬥甚至遭受了暴力。任將達對於離散這個概念的啟蒙,則來自閱讀漢娜・鄂蘭(Hannah Ardent)的猶太人遷徙經驗,對他而言,對韓國的情感更多來自家族父子的聯繫,成為他此刻生命階段的探問。
圖說:三公特調,由紅標料理米酒、保力達B與維大力汽水調製而成。
時到今日,基隆韓國人社群已不復存,只留下一間販售道地泡菜的韓國阿姨美髮店,默默發酵家鄉之味。在這場講座中,觀眾不只品嚐到海外韓國後裔的泡菜手藝,搭配艾克猴店主 Harry 特製「三公特調」:紅標米酒、保力達 B、維大力汽水的黃金組合,此乃基隆港口勞動人群的氣力飲品。主持人吾然文化張維真分享,「比例可以隨需求調整」,月初可以保力達 B 多一點,到了月底,就靠標榜多種維生素的汽水補充體力。在基隆,這是不分家鄉在何方,在此落地生根的深刻滋味。